价 格:面议
珍本与善本的北京界定,历来为版本鉴定学者所争论。西城信合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:“珍本是区长期收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,善本是购诚凡内容有用,流传稀少,位客校刻精良,北京具有文物、西城信合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。区长期收”而在李致忠老师的购诚观点中认为: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和词汇中,“善本”就是位客珍贵的、值钱的北京、罕见的西城信合传本,这实际上是区长期收以“珍本”概念替代了“善本”的含义。
中国历史一般从有史以来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算作古代史。购诚鸦片战争以后,位客中国封建社会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下,逐渐变成半殖民地、半封建社会,所以1840年以后的历史就划入近代史。但社会性质的变化,并不意味着学术文化马上统统起根本性的变化。从1840年到辛亥革命清朝统治结束的七十年间,新撰写的书籍中,绝大部分的内容或形式都和前此的古籍没有多少不同。
通释语义的专著刚好相反,它所释的义并不局限于某一书,更不局限于某一句中的含义,而是某一词语常用的、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。因此,它的释义方法就不应随文而释,而要一面研究各个词语的含义,融会贯通,给以准确的、简明的解释。但有些书既随文释义,又通释群书,其体式介乎注疏与专著之间,如《经黄释文》、《读书杂志》、《经义述闻》、《群经平议》、《诸子平议》等。还有一种情况,在随文释义的注疏著作中有通论、序录,这种通论与序录大部可以纳入通释语义一类。
随文释义的注疏向来有很多名称,初叫做“传”,叫做“说”,“解”,也称为“诂”“训”,后来又有 “笺”、“注”、“诠”、“述”、“学”、“订”、“校”、“考”、“证”、“微”、“隐”、“疑”、“义”、“疏”,“音义”“章句”等别名。
这些名称有的名异实同,有的意义微殊,有的互相结合,成为新的名称,如“训诂”“诂训”“解诂”“校注”“义疏”“疏证”等,其用途各不相同。
(作者:产品中心)